刘问霞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戏剧表演者,看看刘问霞的很多照片,着黑色丝绒旗袍的,素素淡淡、高贵大气;着浅淡色旗袍,熨熨帖帖、典雅大方。但不知为何,我的眼睛总是定格在这一张上——照片中的她,身着青布旗袍,站在戏台上,一手拿鼓槌,一手拿简板。看着照片,我的脑海中一直响着她抑郁悲凉、缠绵委婉的唱腔。 刘问霞一生都在追随东北大鼓(东北大鼓又名奉天大鼓、奉派大鼓、辽宁大鼓),她开创了女大鼓盛过男大鼓的时期,在上世纪20年代红极一时。她的唱腔婉转优美,表演细腻,情感丰富,以演唱《忆真妃》、《露泪缘》、《宝玉探病》等子弟书短段见长,被称为奉天大鼓“鼓界大王”。
刘问霞生于1900年,山东沾化人,清末随父亲刘顺成到奉天(沈阳)投亲而不遇。因为父亲找不到差事,一家三口陷入困境,只好送刘问霞学唱大鼓。这就是她从艺的开始。 刘问霞很快迷上了大鼓。16岁拜东北大鼓艺人“浪刘”刘连甲为师,专攻短段。她天资聪慧,很快就在奉天曲坛崭露头角,《红楼梦》中的摘唱《宝玉探病》、《黛玉望月》等成为她的代表曲目。特别是她的“依字行腔”技高一筹,被几代艺人所效仿,为后代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有人说她突破了女大鼓艺人表演“目不斜视”的老规矩,有人说她开创了女大鼓艺人优美传神的表演风格,还有人说她首开了女大鼓艺人根据每次所唱书目的情调着不同色调衣服的先河。 难怪,当时已经在全国很有名气的书法家沈延毅先生,1924年专程从哈尔滨乘火车到奉天小河沿凝香榭茶社,观看刘问霞演唱的子弟书段《糜氏托孤》,还兴奋地当场赋诗一首:“小榭凉亭四面风,荷花初绽俗尘空,英雄儿女伤心史,都付韩娥一笑中。” 虽然刘问霞在大鼓界声名鹊起,但她为了将自身潜力发挥到极致,经常与子弟书作家、名士研究切磋。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刘问霞在自己开设的公余茶社为沈阳名士、曲艺评论家马二琴提供免费茶座,还经常到子弟书作家缪东霖家里去唱堂会,以便近距离得到名家的指导。
1930年,刘问霞在沈阳凝香榭、鸿泰轩、万泉等大茶社都已经是最大的“腕儿”,唱大轴。为了证明自己的实力,1931年,她到天津免费唱了三天。这次,她使用了富有东北民间特色的“四节腔”,一炮打红,誉满津门,成为被关内外公认的奉天大鼓的“鼓界大王”。 同时,上海百代公司为她灌制了《红娘下书》、《大西厢》、《刘金定观星》、等六张唱片(弦师赵精一、琴师王瑾塘)。后来这些唱片被收入沈阳市群众艺术馆东北大鼓陈列厅,成为她的传世之作。 《盛京时报》1931年1月8日载有《鼓书场的姐妹花》一文,称“刘问霞演唱之《黛玉望月》,抑郁悲凉,缠绵委屈。其嘱咐紫鹃、雪雁一段,不忍卒听,而问霞也将有不忍卒歌之情。”可见,她的演唱在当时已经堪称炉火纯青了。 值得后人敬佩的是,刘问霞是一位有骨气、有良知的艺人。在日寇的铁蹄下,她的大鼓被禁演。
而当日本人到她经营的公余茶社观演时,她置之不理。日本宪兵当场带走了刘问霞,将她关押在警察局。刘问霞受尽凌辱,后经各界营救才被释放。 1944年8月,刘问霞被保释后仅一周,便含恨离世。一代奉天大鼓“鼓界大王”那飘逸的青布旗袍永远定格在“东北大鼓”的舞台上,永远……
编辑:w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