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悠久
始于1852年

祖传工艺
用心打造

咨询电话:
13969357414

新闻中心

 

鼓乐新章:制鼓厂的创新故事,让世界听见中国声音

在华夏大地的深处,鼓声悠扬,响彻云霄。这不仅仅是一种声音的传递,更是中华民族文化深厚底蕴的展现。鼓,这一历史悠久的乐器,自古以来便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族精神。而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文化的交融,鼓的制作工艺与传承方式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与创新。本文将带您走进几家制鼓厂,聆听它们如何以创新为笔,书写鼓乐新章,让世界听见中国声音。

一、匠心独运,传承与创新并重
在河北饶阳县,有一家名为“好望角”的乐器制造有限公司,这里是中国民族打击乐器的重要生产基地。公司的创始人焦虎星,曾是一名军人,军旅生涯造就了他认真负责、精益求精的性格。退役返乡后,他致力于民族打击乐器制造行业,立志以鼓为伴,倾力打造中国民族打击乐第一品牌。

走进“好望角”,占地30亩的厂房内,7大车间内每一道制鼓工序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拼板、下料、组腔、抛光、蒙皮、油漆、包装,每一道大工序下又细化为多道小工序。从一块木板到一面成鼓,大约需要16道工序。焦虎星对品质有着极高的要求,他选用烘干过的进口俄桦作为原材料,板材厚实耐用;鼓皮则精选上等好牛皮,不添加任何化工原料。正是这种在品质上“较真儿”的态度,成就了“好望角”鼓的卓越品质。

然而,“好望角”并未止步于传统的束缚。在保持传统技艺精髓的同时,他们积极引入创新思维,将现代科技与设计理念融入制鼓过程中。利用CAD、CAM等软件进行鼓坯设计和加工模拟,减少试制成本和时间;采用先进的材料处理技术,提升鼓面的耐磨性和音质稳定性。这些创新尝试不仅丰富了鼓的种类和风格,也为传统制鼓工艺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跨界融合,让鼓乐文化焕发新生
在广西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上朝镇,韦氏民間传承仿铜鼓制造厂同样在传承与创新中书写着鼓乐新章。这里,广西美术工艺大师韦启初及其团队,用匠心独运的技艺,将一块块金属打造成精美的铜鼓。从制作模型、模具及印章,到湿沙型铸造法,每一步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

然而,传承并不意味着固步自封。在保留传统技艺的同时,鼓厂也在不断探索技术革新。以骆越铜鼓为例,早期铜鼓的声音虽浑厚有劲,但缺乏音阶变化。20世纪80年代初,河池地区民族歌舞团的张颖中、黄仲裕等人开始合作研究定音铜鼓,历经数年终于研制成功。定音铜鼓的出现,不仅解决了铜鼓噪音问题,还极大地丰富了铜鼓的艺术表现力,使其从噪音打击乐转变为乐音打击乐。

此外,鼓厂还积极开发适合现代舞台表演的新型鼓类乐器,如可转调演奏的定音鼓等,以满足不同场合的需求。这些创新尝试不仅让古老的铜鼓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上了这一传统艺术。

三、文化传承与教育普及,让鼓乐文化深入人心
制鼓厂不仅仅是生产鼓乐器的工厂,更是一个传播鼓乐文化的平台。它们积极参与国内外文化交流活动,展示中国传统鼓乐文化的独特魅力。例如,“好望角”乐器频频登上国家乃至国际大型活动的舞台,如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央视春节联欢晚会等,让“好望角”鼓的身影闪耀在世界舞台上。

同时,制鼓厂还注重将鼓乐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推出具有时尚元素和文化内涵的鼓乐产品,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鼓乐文化。此外,它们还积极参与文化传承与教育普及工作,如与学校合作建立教育基地,培养更多的年轻鼓手;通过网络直播、短视频等方式宣传鼓乐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并爱上这一传统艺术。

四、结语
鼓声悠扬,响彻云霄。在制鼓厂的匠心独运和创新精神下,古老的鼓艺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这些制鼓厂不仅成为了鼓类乐器生产的重要基地,更是鼓乐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摇篮。它们以创新为笔,书写着鼓乐新章,让世界听见了中国声音。在未来,我们期待更多的制鼓厂能够继续秉承匠心精神,不断探索创新之路,为中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